粟还是她儿媳妇的第一人选,米小粟没可能了,才是何春熙,就说联系了,他跟何春熙把话说明白了,他们只是普通朋友。
赵桂荣知道,她的儿子们虽然都有孝心,少有忤逆她和杜建成,可在婚姻上,个个都有自己的主见,怕是不会听她的摆布,也就不去自讨没趣了,叹了口气,说何春熙这姑娘不错,可就是心眼多点。
杜天河就吃了一惊,愣愣地看着赵桂荣,是的,何春熙人挺好的,可和她相处,杜天河总觉得不放松,好像不知哪个地方藏着玄机,可这种感觉,他不知母亲是怎么来的。赵桂荣就说他对何春熙不来电,她早就看出来了,何春熙未必不知道,可她傻呵呵的,一次次往家跑,就是使心眼,跑趟数多了,街坊邻居看在眼里,就是众口铄金也把她说成是杜家的大儿媳妇了。
不由得,杜天河就佩服母亲对世事的洞悉,但还是替何春熙说了句话,说何春熙未必有这心思,咱别自作多情想多了。
赵桂荣叹气说想不想多你都不打算要她,我还想什么想?自己的事,你自己看着办吧。
后来,杜天河觉得何春熙毕竟女孩子,人家主动说寒假里要见一面,他要不提,显得不大气,就主动约了她一次,去图书馆看书。
杜天河觉得和何春熙约在图书馆最好,一人抱一本书,不用说话,因为说话有失公德,这样,既约她见了面,又不用顾及着话要怎么说才不会一不小心滑到敏感地带。
何春熙对看书不感兴趣,这无形当中,让杜天河对她又失望了一层。在图书馆坐了半下午,何春熙就看了两本编织杂志,抄了几种毛衣的新潮织法。不像米小粟,她会看看小说,看看诗歌,还会把触动了她内心的词句抄下来,和他分享。单从这一点,何春熙和米小粟的差别还是挺大的,米小粟注重灵魂生活,而何春熙注重柴米油盐,虽然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,但杜天河喜欢有灵魂的柴米油盐。
夜里,杜沧海回来,哥俩说话,又说起米小粟,杜沧海说他在街上看见过一次米小粟,坐在一个穿海军军装的男人的自行车后座上,看样子应该是谈恋爱吧。
杜天河不想继续这个话题,难受,就没搭他这个话茬,问杜沧海以后有什么打算。
杜沧海说反正我不想当一辈子邮递员,也不想晚上拉一辈子车,可眼下还得干两年,图的是邮递员下班早,可以去货场拉车,一个人能挣两份钱,先把债还完了再说。
杜天河也说,他也是这意思,靠力气生存,是最原始的生存手段,人都是高级动物了,活这辈子,得有点追求才不算枉来这世上走一趟,然后问杜沧海将来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。
杜沧海想了想,说看看所里能不能推荐他去进修吧。
杜天河说也成,进修完肯定能给个文凭,有了文凭,他就不是普通工人了,肯定会提拔,他有前途,父母脸上也有光。
杜沧海嘿嘿笑了一下,觉得未来有无限可期,挺美好的,像躺在春季的沙滩上,感受着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关节都在发芽,长出生机勃勃的新生命。
突然,从吊铺上传来了悉悉索索的翻身和沉闷的咳嗽声,杜沧海忙冲哥哥轻轻嘘了一声,示意该睡了,别说了。
2
虽然经常出去干私活,可工作上,杜沧海从来都不含糊,除了送自己辖区的邮件,还经常替同事的班,因为服务态度好,经常帮不识字的人念信写信,所里收到好几封群众来信,都是表扬他的,所以,杜沧海信心满满,觉得这一切,所领导一定都看在眼里,到了年底,说不准会评他个先进,或是把送他去进修的事,再承诺一遍,这样的话,他心里踏实,也有个奔头。
可事与愿违。
本应顺理成章到来的表扬没来,批评反倒横空出世。年终总结会上,所领导表扬了所里的工作积极份子,他并不在其中。然后,所领导又不点名地批评了有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,仗着年富力强,不安心本职工作,两眼盯在钱上,一下了班就跑出去干私活,一点思想觉悟也没有,给邮政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,他这次就不点名了,算是给个回头的机会,如果还执迷不悟,就不要怪他不给留面子了。
所领导说这番话的时候,眼神往杜沧海这里瞟了好瞟,然后,又点名表扬了几个工作态度端正也积极的,说将来会在他们当中选一个推荐去进修。
杜沧海心里拔凉拔凉的,话说这份上了,推荐他去邮电大学进修的可能,是没有了。
3
转过年来的冬天,杜沧海发现了一个比拉车更挣钱的差事,那就是在中山路北头的李村路和即墨路一带帮人卖拉毛围巾。
那几年,拉毛围巾一直是青岛地区的时髦货。可这么抢手的东西,国货和利群这些大百货商场愣是不卖,因为太贵了,压货成本高,索性不进货。
那些爱时髦的人,就不得不像猫找老鼠一样满街满巷地找卖围巾的。
那会虽说已经改革开放了,可政策到了下面,大家还吃不透,除了正规的商场商店,根本就没有农贸市场、更没有个体户这一说
第七章:爱情有一张哭坏了的脸(2/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